一鳴驚人的典故 寓意 一鳴驚人的故事
一鳴驚人的典故說明:


解釋:
比喻平時表現并不突出的人,一下子干出了驚人的成績。
一鳴驚人的典故故事:
春秋時,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,白天打獵,晚上喝酒,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。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,就下了一道命令:“誰要是敢勸諫,就判他的死罪!”
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莊王說:“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。”莊王說:“你說吧。伍舉說:“楚國有一只大鳥,身披五彩,可是一停三年,不飛也不叫,這是什么鳥?”
楚莊王說:“這不是普通的鳥,這種鳥不飛則已,一飛將要沖天,不鳴則已,一鳴將要驚人。你去吧,我已經明白了。”
從那天開始,楚莊王振作起來,認真治理國家,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。最后,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。
一鳴驚人,[對一位不出名的人]干出卓越的光輝成績使世界驚異起來;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,突然做出驚人的成績。出自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雖無飛,飛必沖天;雖無鳴,鳴必驚人。”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此鳥不飛則已,一飛沖天;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。”
【詞目】一鳴驚人
【讀音】yī míng jīng rén
【注音】ㄧ ㄇㄧㄥˊ ㄐㄧㄥ ㄖㄣˊ
【簡拼】ymjr
【色彩】褒義
【結構】主謂式
【用法】作主語、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用于國家、集體
【釋義】鳴,鳥叫。一聲鳴叫使人震驚。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,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。
【近義詞】一舉成名、一炮而紅、一步登天、名滿天下、不同凡響
【反義詞】屢試不第、出師不利、身敗名裂、臭名遠揚、丟人現眼、默默無聞
【歸類】詞語,成語
【年代】古代
【謎語】1.警鐘(打一成語)
2.鬧鐘(打一成語)
3.一鳴驚人(打一字)謎底:鴿
楚莊王一鳴驚人典故2:
春秋時期,楚國的儲君也就是楚莊王在登基后,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,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松警惕,當政三年,沒有發布一項政令,在處理朝政方面沒有任何作為,朝廷百官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。
楚莊王不理政務,每天不是出宮打獵游玩,就是在后宮里和妃子們喝酒取樂,并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,他通令全國:“有敢于勸諫的人,就處以死罪!”
楚國主管軍政的官職是右司馬。當時,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的人,看到天下大國爭霸的形勢對楚國很不利,他就想勸諫楚莊王放棄荒誕的生活,勵精圖治,使楚國成為繼齊桓公、晉文公之后的諸侯霸主。然而,他又不敢觸犯楚莊王的禁令,去直接勸諫;他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使楚莊王清醒過來的辦法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millennialswebsite.com/chengyu/2014/3027.html
下一篇:破釜沉舟的典故 破釜沉舟的故事